武術究竟與氣有沒有關系?練功是不是即在練氣?
此乃武林人士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近年來眾說繽紛、爭論不休的話題。 毋庸諱言,盡管在下從不相信那種隔山打牛、揮手放人于丈外的玄玄功,但亦不甚贊成排斥乃至否定氣在武功修煉中所處重要地位與作用的說法。原因是否定了氣,幾乎就等于否定了武術的功法內涵。類似“以意領氣、以氣催力” 、“意到氣到、氣到力到”以及“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等一系列與氣相關的經典論斷,無不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無不是氣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的佐證。氣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范疇,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旦拋棄了氣論說,無疑亦即割斷了與儒、釋、道、醫、兵諸家千絲萬縷的淵源聯系。從武術的功態實踐看,可以說無論任何拳種,無論習者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采氣、養氣、練氣、用氣。沒有氣就沒有力,沒有氣就沒有生命,也就談不上什么武術!
當然,武術圈子里所說的氣,是一種源于呼吸之氣,而又有別于呼吸之氣的特殊能量物質。這種特殊的能量物質,亦可謂凝聚著精氣神的無形體。由此可見,“氣”在這里只不過是個比擬性的稱謂而已?梢哉f迄今為止,漢語中尚找不到一個比氣字更形象貼近的詞來表述它。正如老子所說的“道”一樣,道的形質是無形的,故而它也是無形質的存在。無形質存在的物象往往是很難用語言來界定和表述的。但我們不能因其難以界定和表述而否認它的客觀存在。況且,氣與老子所說的“道”相比,實在是淺顯、直接、形象、易懂得多。 譬如,中醫在辯癥施治方面,不論是望、聞、問、切,還是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均離不開個氣字。中醫認為,氣不走、血不動、氣不通、血不流,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針砭湯敷,無不是圍繞著調理氣血、平衡陰陽虛實作文章。歷代中醫大夫很大程度上即憑著風濕寒熱對人體氣血之影響的認識和把握,臨床實踐,妙手回春,救治了不計其數的患者。練武所練之氣,與中醫學所說的氣有相同之處。武術之所以有健身功能,就是因其合乎中醫學的氣血論,利于疏通人體經絡,促進氣血的運行。武功之所以有傷人不見血的技擊威力,關鍵即在于拳腳觸及對方可以截氣、封氣、閉氣!
總之,氣論說乃閃爍著華夏民族智慧光芒的文化瑰寶。武術倘若背離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返虛的內功修行之路,將會退化、粗糙、干枯成什么樣子,可想而知!